导读:“通过地理标志,许多大中城市的消费者认识了锥栗。知名度提高了,市场需求大了,我们锥农的收入明显增加。”望着满山坡的锥栗树,建瓯水源乡桃源村锥农吴丰福高…
“通过地理标志,许多大中城市的消费者认识了锥栗。知名度提高了,市场需求大了,我们锥农的收入明显增加。”望着满山坡的锥栗树,建瓯水源乡桃源村锥农吴丰福高兴地告诉记者,去年桃源乡不少农户家里仅种植锥栗,人均收入就增加一两千元。 建瓯锥栗俗称榛子,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,当地进行规模栽培发展。得天独厚的自然因素,加上不断地优选栽培,使得建瓯锥栗具有独特的“糯、甜、香”的风味品质。然而,前几年,市场只知“板栗”,不知“锥栗”,销往省外市场常要依托“板栗”之名加工成糖炒栗子,收购价格低。那时当地仅有的1家锥栗加工企业在2002年前基本处于亏损状态,2003年被迫停产。 2004年,建瓯锥栗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获得成功,很快也为当地加工企业的发展带来希望。建瓯锥栗国家标准的实施和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,令其迅速得到市场的认可,产品销量每年以100%的速度递增,深加工企业也发展到12家。目前,建瓯锥栗的栽培面积达42万亩,分别占全国、全省种植面积的70%和80%以上,年产量2.55万吨,仅鲜果产值就可达1.6亿元。锥栗产业正成为建瓯农产品中的一道“招牌菜”。 事实上,受益的不仅仅是锥栗产业,也带动了建瓯一些富有特色传统农业的发展,如闽北水仙茶、集阳镇的“四宝”(莲子、泽泻、仙草、空心菜)等。建瓯市市长余坚告诉记者,今后对于“自家”区域范围内的“宝贝”要进一步发掘保护和发展,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。 |